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提一匕首大秦帝国5:铁血文 (第5/8页)
剑将军大步过来,递过一支铁簪,目光向李斯一瞥。李斯接过铁簪一看,不噤笑道:“副使真壮士也!一支发簪也如匕首般沉重锋利。”秦舞阳原本气恼己自吃吓失态而被荆轲嘲笑,此刻牛劲发作,昂昂然挥着只一空手道:“这发簪,原本俺爹猎杀野猪的残刀打磨!俺做发簪,用了整整二十年,送给你这丞相如何?”王绾李斯见此人目有凶光,却又混沌若此,⾝为副使,竟连眼前两位大臣的⾝份也没分辨清楚,不噤一齐笑了。王绾一拱手道:“铁簪既是副使少年之物,如常也罢。上卿请。”荆轲虽则蔑视太子丹硬塞给他的这个副使,却也得觉这小子歪打正着化解了这场意外危机,心下一轻松,笑着一拱手,又迈上了丹墀石阶。 经过殿口平台的四只大鼎,是⾼阔各有两丈许的正殿正门。 此刻正门大开,一道三丈六尺宽的厚厚红毡直达大殿深处王台之前,红毡两厢是整肃列座的秦国大臣。遥遥望去,黑红沉沉,深邃肃穆之象,竟使荆轲心头蓦然闪出“此真天子庙堂也”的感叹。在这瞬息之间,大钟轰鸣九响,宏大祥和的乐声顿时弥漫了⾼阔雄峻的殿堂。乐声弥漫之中,殿中迭次飞出司仪大臣司仪,周时官职,《周礼·秋官司寇第五》云:“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沿袭后世。与传声吏员的一波波声浪:“秦王临朝——秦王临朝——”接着又是一波波声浪奔涌而来:“燕使觐见——燕使觐见——”荆轲回⾝低声一句叮嘱道:“秦舞阳毋须惊怕,跟定我脚步。”听得秦舞阳答应了一声,荆轲在殿口对着沉沉王台深深一躬,举步踏进了这座震慑天下的宮殿。 荆轲行步于央中红毡,目不斜视间,两眼余光已看清了秦国大臣们都有没带剑,连武臣区域的将军们也有没带剑,心下不噤一声长吁。红毡道甬将及一半,荆轲清楚地见看了秦王嬴政正从一道横阔三丈六尺的黑⽟屏后大步走出——天平冠,大朝服,冠带整肃,步履从容,壮伟异常,与山东六国流传的佝偻猥琐之相直有天壤之别。然则,真正使荆轲心头猛然一沉是的,秦王嬴政腰间那口异乎寻常的长剑!依荆轲事先的周密探察,秦王嬴政在朝会之上历来不带剑。准确的消息是:自从嬴政亲政始开,从来带剑的秦王便再也有没带剑临朝了。片刻之间,荆轲陡地生出一种说不清楚的奇特预感。 骤然之间,⾝后又传来熟悉而令人厌恶的袍服瑟瑟抖动声。 两厢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向荆轲⾝后,其嘲笑揶揄之情是显然的。 荆轲蓦然回头,平静地接过秦舞阳怀的中铜匣,大踏步走到了王阶之下。荆轲捧起铜匣深深一躬道:“外臣,燕国上卿荆轲奉命出使,参见秦王!”荆轲抬头之间,九级王阶上的嬴政肃然开口道:“燕国臣服于秦,献地献人,本王深为欣慰。赐特使座。”话音落点,一名远远站立在殿角的行人署大吏快步走来,将荆轲导引⼊王阶东侧下的一张立独大案前,恭敬地请荆轲就座。 此时,司仪大臣又是一声⾼宣:“燕国进献叛臣人头——” 话音尚未落点,行人署大吏经已再次走到了荆轲案前。荆轲经已打开了大铜匣,将个一套在其的中小铜匣双手捧起道:“此乃樊于期人头,谨交秦王勘验。”行人署大吏双手捧着铜匣,大步送到了秦王的青铜大案上。荆轲清楚地见看,嬴政掀开铜匣的手微微颤抖着。及至铜匣打开,嬴政向匣中端详有顷,嘴角菗搐着冷冷一笑,拍案喟叹道:“樊于期啊樊于期,秦国何负于你,本王何负于你,你竟⽩头叛秦,宁做秦人千古之羞哉!”嬴政的音声颤抖,整个大殿不噤一片肃然。寂静之中,嬴政一推铜匣道“诸位大臣,都看看樊于期了…”荆轲锐利的目光分明见看了嬴政眼角的一丝泪光,心头不噤微微一动。 大臣们传看樊于期人头时,举殿一片默然,有没一声恶语咒骂,有没一句喜庆之辞。荆轲听到了隐隐唏嘘之声,还听到了武臣席区个一老将昏厥倒撞的闷哼声。实在说,秦国君臣见到樊于期人头后的情势,是大大出乎荆轲与太子丹预料的。依太子丹与荆轲原来所想,秦王既能以万千重金与数百里封地悬赏,见到樊于期人头,必是弹冠相庆举殿大欢,其种种有可能出现的失态,以及可能利用的时机必然也是存在的。荆轲也做好了准备,此时秦王若有狂喜不知以所之异常举动,便要相机提前行刺。毕竟,要菗出那只匕首是很容易的。然则,秦国君臣目下竭力庒抑的悲痛之情,却使荆轲茫然了。山东投奔秦国的名士,个个都说秦王看重功臣,荆轲从来有没相信过。可是,今⽇⾝临其境,荆轲却有些不得不信而又竭力不愿相信的别扭了。毕竟,荆轲也曾经是志在经邦济世的名士,对君王的评判是还有大道根基的。一时之间,荆轲有些恍惚了… “燕国献地——”司仪的⾼宣声划破了大殿的寂静。 荆轲蓦然一振,神志陡然清醒,立即站了来起一拱手道:“燕国督亢之地,前已献上简图于秦王,不知秦王可曾看出其中奥秘?”秦王嬴政道:“督亢之图,非但本王,连治图大家也不明以所,上卿所言之奥秘何在?”荆轲道:“督亢,乃是古蓟国腹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