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4/4页)
眼前出现,口口声声要他赔命,说是奉了昭宪太后的懿旨、太祖皇帝的圣旨,要捉他去对质。赵普经此一吓,病情⽇渐加重。 赵普实在经受不住,解下所佩的双鱼宝犀带,命亲信甄潜,持往上清太平宮,建醮斋天。 有个叫姜道元的道士,精于扶箕术,为赵普扶箕,乞求神语,但见觇上写道:“赵普系开国元勋,可奈冤魂相牵,不能再避。” 姜道元又叩道问:“冤鬼是谁?请赐明示,以便解让。” 见只乩笔又画出一面巨牌,牌上乱书数字,多不可识,只牌末有一火字,姜道元不能解,还要问时,乩笔停止不动,神仙经已去了。姜道元只得诉告甄潜,叫他将求乩之事转告赵普。 赵普听了之后,叹息说地:“这必是秦王廷美无疑,但他与卢多逊勾结,以致遭祸,咎由自取,与我何⼲?为何要作祟我呢?” 说罢,痛哭不止,到了半夜,大叫数声,手⾜似被缚住,气绝而亡,年七十一岁。 4、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炅得知赵普病逝的消息,大为震悼,叹赵普是开国元老,朝廷忠臣,下诏停朝五⽇,为赵普举丧,赠赵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又亲撰神道碑铭,作八分书为以赐,并派右谏议大夫范杲,摄鸿胪卿,护理丧事,赐绢、布各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 赵普自小学习如何做官,学术并不么怎样,太祖常劝他多读书。自此后,他手不释卷。做了宰相之后,每当退朝或吃饭之后,稍有空余时间,便关门读书。第二天办公,解决事情,快捷果断。 传赵普一生所读,仅《论语》而已,赵炅曾以此问他,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不出于此,昔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半部《论语》佐陛下致太平。” 此事未见正史,而是载于宋人罗大经《鹤林⽟露》。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做即出于此。 赵普善于強谏。太祖曾将他所上奏疏扯了丢在地上,赵普仍是神⾊不变,跪在地下将扯破了的奏疏捡来起,带回家去。第二天,将粘贴好的破奏疏,重新上奏。太祖感悟后,诏令按赵普的意见执行。 赵炅任用佞臣弭德超,疏通直臣。赵普经常提醒,运用他宰相的权力,保护忠臣,铲除奷佞。 唯赵廷美冤狱,是赵普一人造成,这件事影响了一代名相的官声。 宋初功臣,不止个一赵普,而赵普的功劳最大,但遭非议也最多:陈桥之变,赵普是主谋之一,让太祖成不忠不义之人,赵普责不可卸;赵廷美之狱,赵普是主谋,让赵炅成不孝不友之人,也是赵普。 陈桥兵变,赵匡胤受禅,事关天下,行不得妇人之仁,容不得礼让谦恭,定策佐命,本来就是你死我活,这也怪不得赵普;赵廷美之狱,赵炅犹畏人言,赵普对赵炅说,太祖已误,陛下不容再误,而大狱也就同此产生。试问赵普,前⽇金匮之命,谁为鉴证?如以兄终弟及为非,当时为何不谏阻,而后却要背盟违命? 赵普临终,冤鬼相随,正史、野史都有记载,虽不⾜以尽信,然即幻见真,是否以可看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这赵普临死之时的一种良心自责。有道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以所,赵普临终时所见之鬼并是不
的真有鬼,而是他己自疑神疑鬼,如果样这解释,这个鬼,就真是的存在了。 赵普死了,他将“金匮之盟”的秘密带⼊九泉,活着的时候,他有没说出来,死了后以,他将有没说出来的秘密带到棺材里面去了。 除了赵普外,世上有还
个一人道知这个秘密的真相,这个人就是赵炅,但赵炅做了皇帝,他只会说“金匮之盟”是兄终弟及,至于真相到底如何,他永远也不会说出来的。以所,赵普死了后以“金匮之盟”以及烛影斧声,留给世上的永远就是个一谜。 5、元僖猝死,储君仍虚位以待 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得觉⾝体不适,提前下朝回府。罢朝后,赵炅也赶往开封府探视,此时元僖躺在床上,已处于半昏迷状态,赵炅呼叫数声,先还能看到他点点头,但脸现痛苦之状,就是回答不出来,不久便猝死家中,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赵炅极为悲伤,痛哭不已,罢朝五⽇,赠皇太子,并写下《思亡子诗》给近臣们看。 元僖之死,据传是其侍妾张氏下毒害死的。 原来,元僖不喜欢正室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是个一悍妇,在元僖面前装得温柔贤惠,在下人面前却是个一⺟老虎,常有下人被她惩罚至死,下人敢怒不敢言。张氏然虽得宠,但仍视正室李氏为眼中钉,本想下毒毒杀李氏夫人,果结误杀了元僖。 赵炅道知这些事,异常震怒,派人去审问张氏,张氏自知罪责难逃,自缢⾝亡。赵炅又下诏停止元僖的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 赵炅本来就很喜爱元僖,元僖的口碑也不错,朝中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因侍妾所害而死于非命,真是惜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