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戊戌反政变1 (第3/12页)
在接受俄使的国书时,光绪不再命旁侧的奕劻转呈,而是令其直接上丹陛放到己自案前。 如此僭礼之行,既不和总理衙门商量,也不跟奕劻打招呼,偏偏只张荫桓一人事先知晓,这不能不让翁同龢对张的用心产生怀疑。 恰好徐桐参张荫桓“唯利是图”光绪让翁同龢出面力保,翁坚拒。两人相持不下,争执剧烈。 真正致命的打击是奕訢的临终遗言。 慈禧和光绪探视病危的奕訢,在问及可堪重用的朝臣时,他推荐了四个人:李鸿章、张之洞、荣禄和裕禄。 光绪试探地提了下翁同龢,奕訢条件反射般垂死病中惊坐起,把多年来对翁阻挠洋务、盲目主战的积怨瞬间爆发:“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弥天大错!” 五月,奕訢去世,光绪正式向慈禧摊牌。 两人做了一笔政治交易:慈禧默许光绪变法,光绪则将翁同龢炒鱿鱼并裁撤督办军务处。 使慈禧决意搞掉翁同龢是的军机大臣刚毅(1837—1900)。 此人之反动举世罕见,曾有“汉人一強,満人必亡”“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等语录传世,嚣张跋扈。坊间传曰:自言自语刚枢密,独断独行翁相公。 刚枢密决非《走向共和》里耝俗无知的形象,心思细密的他曾为庆贺太后大寿特意制作了十二面镂花雕饰的精美铁屏风。 问题是中外馈献堆积如山,慈禧早已⿇木,任何奇技yin巧都激不起她半点趣兴。了为引人注目,刚毅狂洒银子,买通太监,将屏风放在內宮太后的必经之处,果然引起了慈禧的注意,下命将之移置寝宮… 奕訢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促使刚毅刚猛来起。他串通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各种构陷,终于拱翻了翁同龢。 宦海冲浪 1898年6月11⽇,光绪颁布《定国是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大幕。 两天后,署理礼部侍郞徐致靖保奏康有为、张元济、⻩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为“通达时务之材”光绪意欲召见,翁同龢再次虚与委蛇。 也是后最
次一了。 6月15⽇,翁同龢的生⽇。 凌晨1点,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喜而不寐”的翁同龢索性起了个大早,向空叩头后⼊宮。 宦官传旨让翁勿⼊,而令和他一道前来的同事进见。 等了个一小时,同事出来告退,宦官宣读圣旨: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 罪状有两条。 第一,近来办事多不允协;第二,喜怒见于辞⾊,渐露揽权情状。 一代书法大家翁同龢从此告别了政坛。 曾几何时,他因平反杨乃武与小⽩菜的冤案闻名于世,为以能大展宏图,再造玄⻩。在现想来,上天早就用一件事提醒了他:实其,你么什也做不了。 那是次一针对洋行的借款。户部一位下属悄悄诉告翁同龢,说经办此事的人吃了不小的回扣。 翁同龢勃然大怒,当即奏明光绪,要求严查分食回扣者,以肃朝纲。 谁知第二天⼊见时,光绪无奈地摇了头摇:“昨⽇之事不必追究了。” 这才道知,原来慈禧也收了回扣。 翁同龢愀然无语。 此番失势,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官场对出局者的冷漠。无人替他话说,无人为之送行。转道天津时,终于收到一封语带宽慰的信和一张价值不菲的银票,竟是同他不算亲密的袁世凯在人情凉薄之际送来的温暖。 翁同龢老泪纵横。他退还了银票,留下了信。 历史在这一天转折。 洋务运动以来,晚清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个一现实是,既要重用李鸿章等⼲才,又要防止其坐大。 甲午之后,以北洋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宣告破灭,如何“再造央中”成为核心的家国议题。 让人充満了想象的一种可能是光绪树立权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而主导这一伟大使命的却是差強人意的翁同龢。 但无论如何,平稳掌舵的政治经验是年轻激进的康党所无法比拟的。此因,翁去康来所造成的代际断裂使清廷这艘大船顿时惊涛骇浪来起。 与翁同龢开缺时同颁布的有还两条谕令:一、王文韶调京北补翁留下的军机大臣、总署大臣和户部尚书之缺,荣禄接替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今后新任二品以上大员必须往太后处谢恩。 可见,了为能自主经营,光绪跟慈禧签了霸王合同。 第二条不消说。而第一条,督办军务处撤销后,小站新军直接隶属北洋大臣。把后党门神荣禄放到这个位置用意不言自明。 调整后的军机处,刚毅继续刚着,裕禄态度不明朗,王文韶打酱油,钱应溥老迈、常年病休,剩下个一支持变法的廖寿恒孤掌难鸣。 光绪最大的败笔在囿于成见,不肯起用李鸿章。 外交靠总署,內政看军机。李鸿章曾私下对人说,康有为废八股是⼲了他想⼲而不敢⼲的事。 的确,三十年前他就认为士大夫“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多次上疏,虚虚实实地试探朝廷废八股的可能性,果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