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3暗行 (第2/2页)
三年无改无⽗道,官家且休急躁。”九哥应了。 ———————— 却说前线战事有了果结,天朝只与虏主册封,并些许金帛之赐,只留一处榷场,并不与他许多钱帛。虏主也只得认了。 前线将士归来,又是一番赏赐。陈熙即解甲,⼊枢府,为枢密副使,且荣养,北地却交与这一战里守城颇出⾊几位将校。太皇太后顾不得侄孙兵权被解,且欣喜于他平安归来。 恰遇着⽟姐册封之典,太皇太后既开心,又要与⽟姐和解,便一力主张要大办。⽟姐虽看这煌煌盛典,心头得意,却也不免有丝心疼:这盛典虽有礼部出了,內库不曾动,然国库实不丰盈,的她
里心,不免将这家国看做是她丈夫的、的她、她儿孙的,不忍这般胡乱花用了。 大典之后,⽟姐便进言,将⼊于內库的银钱,减半成去。原本各地赋税⼊京,按比例,大半⼊国库,小半⼊內库,总在二八之间,⽟姐此时便请将只消将一成半⼊于內库,余者⼊国库。又得贤名。 政事堂与户部眼里,这半成虽不多,凑一凑也好解个燃眉之急,譬如办这一场盛典。且做成定例,便是不今年一年,乃是⽇后年年如此。梁宿也不得不夸赞⽟姐:“非有公心,不得如此。”皆以她是士人之女,是以如此明理。 然也有唱反调儿的。 崇安侯夫人虽是长⾆唠叨,然她拿这皇后话说,却也并非毫无依据——开国近百年,从未遇着这般特立独行的帝后。九哥还好些儿,朝政上千头百绪,他不免束手束脚。亚圣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不敢轻举妄动。所作所为,不过将妻儿挪至隆佑殿住了些时⽇而已。 相较之下,皇后便有些儿“出格”俭省得令人发指,手也黑得令人发指。原先⽟姐与皇太后扛上时,満朝上下是都赞的她,此时两宮退居守寡,不能再兴风作浪,便显出皇后之雷厉风行来了。她实不似个闺阁女子,行动间反带出些个男儿气来。女娘们有甚恩怨,不过拌拌嘴儿,背后说两句儿,便是要说人坏话也要拐个弯儿。她偏不,从来不怕说得直⽩,与人难看。 今又纵容宦官与家奴往外做经纪买卖,且打着宮里旗号,几月下来,如何无人得知?御史便忍不得要参上一本,谏上一谏。 岂料⽟姐所为是经过九哥的,九哥即时便批道:“胜过和买,胜过加赋。”政事堂也只好装聋作哑,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接了⽟姐的钱,政事堂便不好出头。且九哥所批乃是关节,內库也缺钱来,不令她去叫钱生钱,难不成要国库来出?抑或是和买,弄得民怨沸腾? 这一本便如投石⼊⽔,泛些涟漪,不多时便又平静。⽟姐依然故我。 如是秋去冬来,李长福处又有消息传来,原有十万贯,竟已翻做二十万。却是与个贩卖香料的蕃商做成常客,将那龙涎香贩运来卖。又有珠宝等物,他只做个转手儿的。因他有宮中这金字招牌,人都肯信他,是以顺利。 却又另有一事上禀:有蕃商等私携铜钱。 ⽟姐忆及昔年苏先生所说,又将此事告与九哥。九哥再去设法,下令严查。国內铜钱亦不⾜用,是以有短钱、有长钱、有不⾜陌、有纸钞——也有叫交子、银票的。 家国大政,总有没那般容易做得,九哥暗里留心,亦与政事堂商议,渐及这商税之事。梁宿等皆是读书人出⾝,眼界虽开阔,却皆以农为国本,不肯行重商事。 九哥也不恼,却问们他:“诸位执政秉国多年,难道不知兼并之事?不知冗官之事?家国缺钱,却是不天下无钱之故。是也是不?” 诸相默然,谁个都晓得要抑兼并,然除非天下大乱,兼并是抑不住的,纵乱了,乱后而治,是还有兼并。真个要抑兼并,还要弄出乱子来,譬如王莽。冗官之事亦然。皆是不好揷手的,如不另辟蹊径。 梁宿道:“官家一片为国之心,然官家初登临,如不暂缓兼并与裁汰事。”这便是默许了,却又提醒九哥,他才登基,威望且不够,无论甚事,都须缓行。 九哥亦默挟,却又将李九福往穗州半年来之事一一说与诸相,郑重说及收买绣品之事:“如此,只消使不弃耕令家国无粮,可消弥兼并之祸。是既不使民为乱,又可为家国增税,一举而两得。” 梁宿道:“请官家慎之,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请慢来。且于一地试行,有效,再请多试几处,更有效,方可通行于国全。且商人重利,须严加管束,毋令坏了风俗教化才好。” 九哥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