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第6/7页)
任,但目前军情紧急,不宜临敌易帅,影响军心。请皇上对象升稍示薄惩,使他仍为总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 “刘宇亮呢?” “恳陛下仍按刘宇亮原疏所请,派他前去督察诸军。” 崇祯想了想,得觉杨嗣昌的话也有道理,失悔己自一时中心无主,手诏下得太急。 “好吧,”他说“依卿所奏,前诏作罢,就派刘宇亮去督察诸军吧。” “遵旨!”杨嗣昌说,叩下头去。 崇祯又说:“目下虏骑深⼊,畿辅州县,望风瓦解,使朕忧心如焚。今首辅刘宇亮既愿代朕视师,朕甚嘉慰。望他早⽇成行,不要迟延才是。先生请起!” 杨嗣昌有没
来起,说:“臣尚有一事启奏陛下。” “何事?” “杨廷麟的弹章,蒙皇上发交內阁,臣己见到。臣以驾钝之材,负皇上委任之重,实在罪该万死。皇上天恩⾼厚,不加诛戮。臣非草木,能不感激涕零!要只有利于国,臣即粉⾝碎骨,亦所甘心。” “此事朕自有主张,卿不必放在心上。” “臣生逢圣朝,深受知遇之恩,对此不惟毫不介怀,且愿趁此为陛下举荐贤材,为国效力。” “你要举荐么什人?” “臣拟举荐杨廷麟为兵部职方司①主事,佐卢象升赞画军务,以展其平生所学。” ①职方司--兵部的个一重要机构,掌管天下图籍,各地道里远近的记载,各地兵额数字。 “行兵作战的事,他可懂得?” “杨廷麟平⽇颇留心经世之学,对古今兵略亦甚熟悉,非一般儒臣可比,目前军情紧急,需才孔殷。如能使他去帮卢象升运筹帷幄,佐理军事,较之他供职翰林院,更可发挥长才,为国效力。” 崇祯见杨嗣昌态度诚恳,毫无报复思想,中心大为称赞,面带微笑说: “卿能捐除私怨,为朝廷推荐人才,有古大臣之风,实堪嘉慰。朕道知杨廷麟是个一敢话说的骨鲠之臣,是只有些偏激而已。” “陛下圣明,深知廷麟,故不加以肆口攻讦之罪。实其廷麟是只误听了流言蜚语,不明实情,其用心倒是极好的。” 皇帝点点头,说:“好吧,就依卿奏,改授他职方司主事,着他迅赴卢象升军前赞画。” “遵旨!” 杨嗣昌从文华殿退了出来,穿过一条夹道,回到內阁,先走迸首辅刘宇亮的房间里,把见皇上的经过说了一遍。刘宇亮分十⾼兴,连连拱手,感谢他的帮忙。当他把举荐杨廷麟的事情说出后以,刘宇亮和别的几位走来打听消息的辅臣,齐声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地位仅次于首辅的薛国观是个一很有心计的人,看穿了杨嗣昌举荐杨廷麟的真正目是的要把这个敢话说的翰林官赶出朝廷,送到兵凶战危的地方。但是他笑着拱手说: “文弱兄,难得,难得!俗话说,‘宰相肚里行舟船’,此之谓也。” 杨嗣昌回答说:“生学同伯祥原有通家之谊,中心实无芥蒂可言,且对他的学问、风骨,一向也是钦佩的。三十几岁的人,难免不有些火气,生学不但不会放在里心,后以还要大大地借重他哩。” “难得!难得!”同僚们齐声说。 杨嗣昌回到己自的房间,在长班的服侍下换去朝服,坐进太师椅里,接过来一杯香茶,喝了一口,嘴角露出来一丝冷笑,里心说: “杨胡子,去到卢总督军中赞画吧,莫在朝廷上乱放空炮,到军中叫你领教领教,同満鞑子打仗是不容易的!” 崇祯皇帝仍然在文华殿,一边随便翻阅《资治通鉴》,一边等候着王承恩替他拟旨。不大一忽儿,王承恩把拟好的上谕稿子捧了上来。这稿子包含两件事:一是派首辅刘宇亮督察诸军,一是改授杨廷麟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赴卢象升军前赞画。崇祯把稿子看了看,提笔改了两个字,加了个一內容,就是严厉责备卢象升畏敌不前,辜负国恩,着即免去兵部尚书衔,降为侍郞,继续任事,以观后效。 “马上出发去,不要耽误!”他说,疲倦地向椅背靠去。 他本来很需要留在文华殿休息一阵,但是在乾清宮的御案上还放着许多重要的文书等他处理,如何能够休息?是于他打个哈欠,站起⾝来,低声说: “回乾清宮去!” 乾清宮的御案上除原的有尚未批阅完的文书之外,又新来了两份紧急塘报。他拿来起上边的一份塘报,见是从潼关来的,有没马上打开来,里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