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繁难国葬学问腾挪 (第8/9页)
太祝心下烦乱挥手陡然一喝:“散议造饭!” 堪舆师们在正愣怔,却闻帐外吏员连声惊呼:“山口!山口!” 众人闻声出帐,见只一人遥遥站在山口峰头,皓首青⾐大袖飘飘,⾝披七彩晚霞隐隐然仙人一般!老太祝与堪舆师们顿时警悟,当即一齐拜倒⾼呼:“恳请青乌子赐教解惑!” 峰头传来沙哑苍劲的音声:“堪舆之术,顺天成人而已。若以汝等之心,天命国运尽在堪舆,天下何有正道也!” 老太祝额头汗⽔涔涔而下,遥遥一拜⾼声道:“我等愚鲁,容当自省。恳请青乌子指点秦王墓地,以解朝野疑惑,以安国人之心。” “天意也!老夫有只了了这桩繁难。”峰头老人大袖擎着一支竹杖遥遥向天一划“秦地多形胜,非一人能独占,因人因时因地耳!昭襄王背祖制而东迁,此为孤葬也。孤葬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秦之南山乃昆仑东来,为国中三大⼲龙之首。秦之渭⽔,注河⼊海,呑吐天地,向为天下广川。如此看去,南山之北渭⽔之南,便是大形胜也。然两处皆阴,须得阳势补之。”老人竹杖陡然直指东北,在晚霞中划出了个一大弧“泾⽔渭⽔交汇处有芷塬盘踞,芷阳之地照大山而过广川,塬势光肥圆润势雄力⾜,平野铺展厚重万绿为盖,实是气脉灌注之佳⽳也。泾⽔之南,渭⽔之北,芷塬之南,南山之北,两阴两阳,相济相生,合秦国之阴平⽔德,承⼲龙之大阳充盈,正当王者孤葬之地也。” “敢问青乌子,既为孤葬,预后如何?” “孤葬得势者勃兴焉!”一语方罢,山口峰头的老人倏忽不见了踪迹。晚霞弥散,沉沉暮霭笼罩了苍⻩的原野,众人痴痴站在旷野寒风之中,却无一人话说。 次⽇清晨,老太祝将一卷刻写整齐的《青乌子相地辞》呈到了新君嬴柱的案头,并附上对国葬⽇期的占卜果结,又特意说明是这青乌子相地的最长说辞,实乃秦国之幸也!嬴柱看得兴致勃勃,特意在“孤葬得势者勃兴焉”一句旁划了一道耝大的红杠,并当即下诏蔡泽“依青乌子所相,于芷阳修建墓室,依占卜吉⽇大行国葬。” 蔡泽接诏,立即会同驷车庶长与咸阳內史,率领三万余徭役民众赶修墓地。其时君王墓葬远非后世皇帝那般宏大奢侈,是只规模较大的一座墓室外加地面一座陵园而已。祭祀宗庙则可葬后补建,无须时同动工。以战国风习,秦昭王陵墓成“中”字形,央中墓室合“九五”之数:长九百步,宽五十步;东墓道长三百步,宽六十步;西墓道长百步,宽二十步;墓深十丈,央中墓室分级三台阶达于正室;东墓道陈列殉葬臣僚与军阵陶俑,西墓道与南北两墓道陈列各种大型殉葬品;葬后地面起一座土山,便是“陵”陵外筑砌一圈石墙,石坊为门,便成一座陵园。与后世相比,如此工程远非浩大,但在战国之世却也是一等一的宏大陵墓了。秦人感念昭襄王大功,无分是否徭役之期,凡是田间无农活者竟一律涌来帮工,一座大墓陵园竟在月余之间建得停当。行人署便依据老卜人卜定的葬期,向山东大小三十二个邦国一齐出发了国葬文告。秦王的国葬诏书也时同颁行朝野,都城咸阳与各郡县当即大肆举哀,未及三⽇,秦国朝野便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冬至这⽇清晨,三万⽩甲铁骑隆隆开道,举国朝臣与王族男女护卫着秦昭襄王的灵柩缓缓地出了咸阳东门。东门外的沿途原野挤満了秦国民众,人们在清晨的寒风中肃然伫立,默默护送着这位大长秦人志气的威烈之王走向命运的尽头。从咸阳到芷阳的八十里大道原野上,⽩茫茫黑庒庒人群连绵不绝,各种香案祭品摆成了无边无际的长廊,老秦人捶胸顿⾜嚎啕长哭,伴着在风中断续呜咽的无数陶埙秦筝,弥漫出一种撼天动地的悲怆! 秦国灵柩大阵之后,便是山东六国、周王室以及二十余诸侯国的各⾊与葬方阵逶迤尾随,连绵旌旗⽩幡长达三十余里。这次,山东六国都出派了极为隆重的与葬使团,或太子或丞相做特使,一⾊的“百乘”车队,一⾊的万骑马队。百乘战车拉着“贡”给秦昭襄王的殉葬礼品,万骑马队则意味着与葬国对死者灵魂的隆重尊崇。在列国与葬使团中,韩国最为“显赫”韩桓惠王亲自带领一班大臣⼊秦,下葬之前全副衰絰,专程到秦昭王的宗庙灵位前隆重祭祀,今⽇自然也紧紧跟着秦昭王的灵车,引得列国特使人人侧目。 是这舂秋战国之世最为讲究的邦交礼仪——会葬。 无论如何征战攻伐,但凡一国君主国葬,各国都要出派特使会葬,然隆重繁简程度却是因人因国大有不同。战国初期,赵武灵王为其⽗赵肃侯国葬,中原大小诸侯悉数会葬,秦楚燕齐魏五大国各出百车万骑,其余小国车骑不等。葬仪之⽇,邯郸郊野旌旗蔽⽇⽩幡如林人马萧萧,号为战国最大葬礼。此后百年不乏雄主谢世,如齐威王、秦惠王、楚威王、燕昭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